前言
本系列文章为曼昆先生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8版的学习笔记,微观经济学并不是在探讨如何赚钱如何理财等经济行为的,更多的是在探讨怎么利益最大化,怎么管理自己的资源等等。所以这不仅仅是经济学领域的从业者可以阅读的一本书籍,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去阅读的一本书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资源需要管理,而金钱其实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说比较常见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一种资源。经济(econom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管理一个家庭的人(oikonomos)”
而本文讲的是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做一些解释,但是这个解释其实只是我的个人理解与我搜集到的资料结合的解释,或许读者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而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不是那么好理解的,所以只需要留个概念即可,之后可以把本文当成速查手册即可。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点总结成_资源权衡_,这个太好理解了,不管是钱也好,还是你的时间等资源也好,你对其中一个付出了更多的资源,那么对另一个只能付出更少的资源。
我想举一些例子:
-
吃饭和衣服,你在吃饭上消费更多,自然在衣服上消费就会少一部份;
-
数学和英语,你在学习数学上面付出更多时间,自然在英语上面会付出更少的时间;
-
爱情和友情,你在爱情上面付出了更多的陪伴,自然会忽略一部分友情;
-
大炮和黄油,社会的支出在提高军事国防上更多(大炮),那么在改善民生上自然会少(黄油)
-
效率和平等,效率指的是做大蛋糕,平等指的是分割蛋糕,这其实也是有些冲突的。
人总是面临权衡和取舍,人往往做的事情是去平衡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在此我想先解释解释什么是_机会成本_,机会成本指的是你为了得到某个东西,但是不得不放弃的东西。通俗的解释是:你本来打算做事情B,但是这段时间做了事情A,那么相比于做事情B,你做事情A需要额外花费的东西加上少获得的东西。我想通过例子来解释一下机会成本和直觉所理解的成本的区别。
例子一,做旅游的成本是什么,可能直观理解的话,是机票/车票(1000元)+酒店(4000元)+吃大餐(2000元)=7000元,再加上这几天的时间需要花费在旅游上面。但是实际上这个成本是不对的,所以使用机会成本来解释这段旅游需要耗费的成本,本来不去旅游的话,应该是在家玩游戏度过的,那么在家玩游戏所得到成本有哪些呢:电费网费(50元)+电脑损耗费(50元)+吃饭(700元)=800元。所以机会成本实际指的是,为了去旅游需要放弃在家玩游戏的成本之差,即:7000-800=6200元,玩游戏获得的快乐等。也就是你这几天用来旅游和用来玩游戏相比,需要额外花费6200元加上少获得的快乐。
那么看起来,好像机会成本比直接计算出去旅游的成本会更低,所以机会成本只是更加紧凑的计算成本,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子二,请假10天去赚一波外快(不考虑老板会发现等因素),机会成本是什么呢?假如这10天工作,只能获得5000元,但是去赚一波外快能够获得10000元,所以机会成本其实是,5000元。那如果去赚一波外快,只能赚到2500元,机会成本仍然是5000元。不过赚10000元的外快,实际上是赚了5000,但是赚2500元的外快,实际上是亏了2500元。那么不管你外快赚了多少钱,其实你都会少获得正常工作10天所获得5000元,在时间上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毕竟都是10天。
那么我想原理二我的解释就是【机会成本】了,计算某种东西的成本应该计算它的机会成本,而不是直接计算成本,这会导致误判得知做某件事情到底是亏还是赚的判断的情况发生。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我想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或者尽最大努力去达到目标的人。而边际量的话,就引入了 边际成本 和 边际利益 两个概念,即考虑边界的局部利益和局部成本。
假如一辆车,从南京开往上海,成本是5000元,但是总共有10个座位,那么票价应该大于等于500,才不会亏钱。所以可以把票价定在800,以赚取每位乘客300元的收益。但是临发车的时候,只做了8个人,此时有两个人说愿意以400元的票价去坐车,那理性人是否让他们乘车呢?答案为是的。这是因为,虽然每个乘客的成本是500元,看起来400元卖两张票是亏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你一辆车,送8个人去上海,和送10个人去上海,成本不会增加1000元,可能只会增加100元,这是因为高速费,油费等等本身就不会因为增加两个人而增加许多。两个人的票价是800元,那你实际是赚了700元,当然赚的肯定不如他俩买全票多。不过你作为你理性人,肯定是想要获取最大收益的,多拉两个人,能多赚700元。
可以看得出,上述例子中的边际成本是100元(拉8个人到拉10个人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是800元(两个人的票价都是400元),那么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你还是赚的。
进一步可以看得出,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需要考虑两件事情做与不做前后的收益,所以不能陷入一个局部的观点中了,比如陷入了成本是500元,但是只收了400的票价。应该好好考虑整体的收益,把一件事的做和不做分别考虑,产生的收益和成本分别是怎么样的,用两者的成本只差来考虑做不做。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这一个原理非常好理解,人是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的,比如会因为政府颁发了一个法案而去购买什么东西等等,这就是人对激励做出的反应。
考虑一个书上的例子,当颁布了安全带法案的时候,司机会更多地系安全带,车祸时司机的存亡率高一些。但是系上安全带之后,司机开车会更加莽撞一点,因为安全带能够提高其存活率,对开车的安全注意就会少一些,那可能会导致车祸更加频繁地发生,会导致行人更容易发生车祸。所以整体的车祸事故是上升还是下降,是值得考量的一个问题。
那么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出,一个法案的颁布,是会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效果的,所以初心是好的,但是结果不一定如最初预料那样。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这一原理,在工业革命等事件之后,变得越来越显著。通俗来说,当某些行业的门槛变高之后,那么这个行业的人会花上更多的时间在这个行业,进而忽略了其他行业。农耕时代,各个家庭自给自足,所以没法体现出贸易的好处。但是当一个家庭更会养牛,一个家庭更会种水稻。养牛的只养牛,种水稻的只种水稻,那么最终两个家庭合作,总的牛肉和水稻产量是更加高的。他们进行贸易,就能够都获得更多的水稻和牛肉。
这一原理也让我想到了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贸易是促进正和博弈的,当然有些贸易(恶意商战)其实是零和博弈,要理性看待这两种吧。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这一原理可以直接用“市场经济”来概括。毫无疑问,市场经济是具有强大魔力的,这一点在马经里面也提到过,包括我国也是具有市场经济的。
市场经济怎么强呢?市场经济的大手总能让供需趋于平衡,总是能够为每一种商品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是因为买方与买方,买方与卖方,卖方与卖方都是一直在相互竞争和合作,相互作用的。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这一原理可以用“计划经济”来概括,或者说一定量的计划经济,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政策,来强行调整市场。因为没有这种强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市场失控的。举个例子,当一种产品可以使用低价格污染性高的原材料或者高价格污染性低的原材料,那么市场经济一定会驱使商家采用低价格污染性高的原材料的,此时就需要政府采用一些政策来限制,比如税收和罚款就是非常常见的政策了。
为什么要一定使用政策来促使使用高成本材料呢?当污染性过大,进而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会影响到医疗等行业,当更多的钱用于医疗的话,市场整体会慢慢低迷,所以市场会慢慢收缩,使用“市场失灵”来表示市场不能很好地调节。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这个能力,使用一个名词叫做,生产率 来表示,其指的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那么结论其实就是,提高生产率才能提高生活水平。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这一原理可以使用 通货膨胀 来概括,货币变多,货币就会贬值,那么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的原意就是物价的总水平上升。
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通货膨胀是存在的,但是必须控制膨胀速度。比如比特币是总量固定,那么货币数量是固定的,那么货币价值越来越高。但是以太坊总量是不固定的,会以一个微弱的速度上升,所以会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是这会让货币的价值不像比特币那样涨的太猛。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九提到,货币变多会引发经济膨胀了。这一原理就是解释,为什么要适当的膨胀的。通俗来说,货币变多,短期内会刺激需求。需求起来了,供求就会变多,生产就会变多,那么就业岗位也会变多,一定程度上解决失业问题。
那么在短期内,是否要适当加大货币投入,加大经济膨胀,加大需求呢?这成为一个很艰难的权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