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回答要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分别是什么,特点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两者综合。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处于永恒的发展和消灭中,其认识角度具有整体性,认识方法具有直觉性、臆测性,认识程度不彻底。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有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具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 辩证关系: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回答要点:生态自然观是什么,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理论渊源,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 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特征;要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其具有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的特征。
  •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 生态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的本质与关于技术的本质,其他学者关于这个两者是什么,然后再点一句国外学者的观点有片面性。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欧美科学哲学有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等,日本科学论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都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

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的发展需要落实到应用上面

  •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从科学到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了,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 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 在生产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
    •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相统一。
  • 科学技术和生产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双向链条,科学在链条中其决定性的作用。
  •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速,新技术革命的规模之大、领域之广、波及国家之多,都是前两次技术革命所不可比拟的。

3.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怎么来的?作用是什么?即可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发展分别尤其模式和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导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2.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等等,选择合适的思维方法,请在此基础上扩展。200字左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技影响物质世界,也影响工作者的精神世界,理由如下:1. 影响工作者的各种观。2. 伦理道德是科学与人文的融通。3. 科技应该服务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极大地改变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精神世界。在国家已经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环境下,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要载体,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理由如下:
  • (1)科技伦理道德体现科技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技观。
  • (2)科学伦理道德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又成为支配和统帅我们进行科学活动和其他活动的灵魂,并成为人类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 (3)科技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本身。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会对人类健康及社会和谐带来危害。建立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异化有哪些(降低人的主体性,人类被科技统治;在不正确的自然观,会对自然危害)?辩证看待异化!我们应该如何做!

  • 科技异化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 劳动是人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劳动的异化必然会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技异化也不例外。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霸权的工具。
  • 我们应该正确、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科学技术只要被应用,就总会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弱化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人类应该做科学技术的主人,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存在冲突,科学家与文学家存在冲突。要承认科学人文差异,加强科学家与人文学家的沟通交流。防止科学对人文的僭越造成冲突,正确人文指导生活。

  •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 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中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 我们必须以社会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的产物。